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
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
弗洛伊德认为,导致过失产生的心理机制和做梦的心理机制类似,都是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愿望经过扭曲掩盖后的表达。通过对这种过失行为的分析,能够发觉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人格结构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在晚期,他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 本我,指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其中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 自我,指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监督自我,予以适当满足。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 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应地发展为研究这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人格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护自己的过程中刺激个体的性感带(erogenous zone)可以得到满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性感带有所不同。按照性感带的阶段性不同,个体的成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 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 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
- 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 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
- 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期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论
焦虑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胁时提出的一种警示。他把这种焦虑论称为“焦虑的信号理论”。
他认为,焦虑可能使个体不恰当地使用防御机制,从而导致心理疾病。弗洛伊德认为焦虑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焦虑阶段,二是后续焦虑阶段。原始焦虑主要是出生创伤,它是后续焦虑的基础。
弗洛伊德把焦虑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
- 客观性焦虑是指个人在现实世界遇到实际危险时产生的恐惧。
- 神经性焦虑是在担心因为表达本能欲望而担心被惩罚时产生的。
- 道德焦虑是在从事或者是思考违背良知的行为时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焦虑状态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焦虑的混合状态。他的精神分析强调了将神经症转化为现实焦虑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解除现实焦虑
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显示的应对焦虑、心理冲突或者挫折的方法,是自我的机能。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整理了弗洛伊德的相关论述,发现他主要提出了8种自我防御机制:否认、移置、投射、合理化、反向作用、倒退、压抑和升华。
- 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
- 移置指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时,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
- 投射指把自己内心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
- 合理化指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来的理由。
- 反向作用指用相反的行为方式来替代受压抑的欲望。
- 倒退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用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目的是获得他人的同情,减轻焦虑。
- 压抑指把引起焦虑的观念和冲动压到潜意识中去。
- 升华指把本能冲动转移到社会赞许的方面
文章链接 https://fangzongzhou.github.io/2021/01/31/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