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为QC七工具,包含:检查表、数据分层法、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分析图、散布图、控制图.是质量管理及改善运用的有效工具,主要用于品质管理及改善
口诀
因果追原因,检查集数据,柏拉抓重点,直方显分布,散布看相关,管制找异常,层别做解析
因果图(特性要因图,石川图,鱼骨图)
当一个问题的特性受到一些要因影响时,将这些要因加以整理,成为有相互关系且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形就称为特性要因图,又叫鱼骨图(Fish-Bone Diagram)
用途:
- 整理问题
- 追查真正原因
- 寻找对策
制作步骤:
- 找出决定问题的特性,这里不能选用看起来很抽象或含混不清的主题
- 决定大要因,须是简单的完整句,具有某些程度或方向性
- 决定中小要因
- 决定影响问题点的主要原因
注意事项
- 头脑风暴
- 以事实为依据
- 无因果关系者不进行分类
- 多利用过去收集的资料
- 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依据结果提出对策,依据5W2H原则执行
- 依据特性分别作出不同的特性要因图
- 大要因通常代表具体的方向,中要因代表一个概念想法,小要因代表具体事件
- 至少有4根大骨,三根小骨以及两根小骨.且要因不能重复
柏拉图(重点管理图)
根据收集的数据,以不同区分标准加以整理分类,计算出各分类项目所占比例并按大小序列排列,再加上累计值的图形.
制作步骤
- 确定分类项目
- 确定数据收集时间,并按分类项目收集数据
- 绘制图表
- 计算累计比率
- 标记代表意义
- 记上累计值,并用线连接
- 记入柏拉图的主题及相关资料
用途
- 掌握问题点
- 掌握重要原因
- 确认改善结果(改善后重新绘制柏拉图,观测改善效果)
效果确认柏拉图制作要诀:
- 改善前与改善后柏拉图并排
- 收集数据的期间和对象保持一致
- 季节性变化列入考虑
- 对于改善项目以外的要因也要加以注意
数据
数据:根据测量所得到的数值和资料等事实.
收集重点
- 收集正确的数据
- 避免主观的判断
- 把握事实真相
- 取样方法
- 测定方法与设备
整理的注意事项
- 做原因分析或采取对策时,须有数据作为依据
- 清楚使用目的
- 改善前与改善后所具备条件一致
- 收集完成后须马上使用(时效性)
- 记录时要力求正确及清晰
数据种类
- 定量数据,计量值,计数值
- 定性数据,以优先数据,等级等为依据的数据
检查表
以简单的数据,用容易了解的方式做成图形或表格.表中记录检查的必要项目,只要记上检查记号,并加以统计整理,就可作为进一步分析或核对检查之用
两种检查表类型:
- 记录用检查表:又称改善用检查表,常用于不良原因和不良项目的记录
- 点检用检查表:又称备忘检查表,常用于机械设备与活动作业的确认
用途:
- 日常管理
- 收集数据
- 改善管理
制作步骤:
- 决定要收集的数据及希望把握的项目
- 决定检查表的格式
- 决定记录形式
- 决定收集数据的方法
使用要诀
- 收集完成的数据要马上使用
- 数据是否集中在某些项目或某些时段,是否因时间经过而产生变化,注意周期性问题
- 有异常马上追究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
- 迅速判断,即刻行动
- 是否随着改善而有变化
- 适当保留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记录,以便日后比较
- 可用柏拉图加以整理,进一步掌握问题的重心
注意事项:
- 不可有”其他”项目栏
- 检查表应有层别项目
层别法
对观察到的现象或所收集到的数据,按照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分类、统计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容易观察,有效掌握事实的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用途
-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 发掘问题要因
- 验证要因产生的影响
层别的对象和项目
- 有关人的层别
- 机械设备的层别
- 作业方法,条件的层别
- 原材料,零件层别
- 测量检查层别
- 环境天候的层别
- 制品的层别
使用步骤
- 确定目的
- 掌握影响问题的因素及范围
- 决定层别项目,收集使用表单
- 层别观察事实并记录,分类与绘制应有的图表
- 寻求差异点,寻找真因所在
- 得出结论
注意重点
- 收集数据前就应使用层别法
- 管理工作上也应该活用层别法
散布图
把相互有关联的对应数据,在方格纸上以纵轴表示结果,以横轴表示原因,然后用点表示出分布形态,根据分布的形态来判断对应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用途
- 检查两变数间的相关性
- 从特性要求寻找最合适的要因
- 从要因预估特性水准
目的
- 知道两组数据之间是否有相关及相关程度
- 依据各种可能影响原因层别绘制散布图,可找出最适要因
- 检视是否为不相关
制作步骤
- 收集相应数据,至少30组以上,并整理写到数据表上
- 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画出纵轴与横轴的刻度,计算组距
- 将各组数据标示在坐标上
- 记录必要事项
直方图
将所收集的数据,特性值或结果值,在横轴上适当地区分成几个相等的区间,并将各区间内测定值所出现的次数累加起来,用柱形画出的图形
使用目的:
- 测知制程能力
- 测知数据真伪
- 测知分配形态
- 计算产品不良率
- 调查是否混入两个以上的不同群体
- 借以制定规格界限
- 规格与标准值比较
- 设计管制界限是否可用于制程管理
- 求分配的平局值与标准差
制作步骤
- 收集数据并记录在纸上
- 找出全体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
- 安全距(R) = 最大值(L) -最小值(S)
- 决定组数,史特吉斯公式组数:K=1+3.32logn n=数据个数
- 定组距(H)=R/K=全距/组数
- 求各组上、下组界
- 决定组的中心点
- 制作次数分布表
- 制作直方图
- 填上主题,规格,平均值,数据来源,日期等数据
注意事项
- 根据图案分布形状来观察制品工程是否正常
- 产品规格分布图案可与目标,标准规格做比较,有多大差异
- 是否有必要再进一步层别化
统计图
统计图是将繁杂的数据用最简单的图形表达,让使用者易于接受,理解.统计图能有效率地传送情报,易于发现问题重点
用途
- 掌握数据全体形态,趋势,使读者易于比较及发现事实
- 有效率传送情报
- 强调发现问题的重点
必须具备的条件
- 必须能对整体情况有清晰的表达
- 绘制上力求简单明了
- 易于了解与分析
- 图表的尺度,点,线力求正确
- 能从中了解问题的核心
制作步骤
- 确定统计图分析目的
- 选择统计图种类
- 决定图形的大小
- 绘制统计图的轴,圆,刻度等必要骨架
- 依收集数据统计后绘图
- 记入必要事项,统计图名称,数据收集时间,样本数,必要说明事项,制作者
棒状图(柱形图)
由若干等宽的长柱平行排列而成,柱形的长短表示数值的大小,将这些数值并列以便比较
制作上一般以纵轴为次数,横轴为层别项目.
注意事项
- 柱形的宽度要一样,而且不可过于宽大
- 柱间间隔约为柱形宽度一半
饼图
先计算出各数值所占全体总值的百分比,再依其比例画成一圆形。读图时容易由直觉来发现层别项目的比例,适合用于强调组成比例的场合
注意事项
- 以12点钟方向画出一条基线,以基线为起点逆时钟方向由小而大分类画上
- 各扇形必要时可用不同线纹或颜色加以区分
- 若有特别强调部份也可用突出圆周以外的方式画出
带状图
按各项目的结构比率,分割带状(长方形)的面而成。带状图综合棒状图与饼图的优点,可同时显现比例与数值的图形;若配上时间亦可显示时间的变化
推移图(Run chart)
也称为折线图或历史线图。推移图的纵轴代表统计事项数值,横轴代表时间
将一连串依时间顺序排序的数据点在图中,再以线连接起来就成了推移图。推移图可以用来观察时间推移时数据变化,以及变动的趋势和变化的速度
注意事项
- 当数值大小差距很大时,可使用相同的波形加以隔开
- 如果推移图中有多种数据表现时,可用线的虚实或颜色、打点的形状、线的粗细加以区分
检验对策效果的推移图
- 通常将推移图区隔为「改善前」、「改善中」、「改善后」三区
- 当一正视问题并开始拟定对策时,就由「改善前」进入「改善中」阶段;当开始实施对策时,则是由「改善中」进入「改善后」阶段
雷达图(Radar chart)
雷达图可以将所有层别项目同时表现于一图上,容易发现多项目间的平衡性及平衡性不佳的状况
管制图(Control chart)
将实际的质量特性,与根据过去经验所建立的制程能力的管制界限比较,按时间的先后或制品全体号码的次序,以判别产品质量是否安定的一种图形
作用
- 任何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差异的原因不外是机遇原因(不可避免的原因)与非机遇原因(可避免的原因)两种
- 防止非机遇原因再度发生,维持制程稳定
依据数据性质分类
- 计量值管制图,用来测量长度、重量、面积、温度、时间等计量值的管制图
- 计数值管制图,用来计算不良数、缺点数等计数值的管制图
依用途来分类
- 解析用管制图,为了调查制程是否处于统计管制的状态
- 管制用管制图,为了保持完善管理的制程
管制图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