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包含人类在内等有生命的有机体与他们所意识到的其他生物(包含有生命的有机体同类)产生互动与交流,无论此互动来往是志愿或非志愿的

人类的社交主要分为两种,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

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消磨无聊情绪,或是拥有共同兴趣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交换,大多数人自小产生的社交行为都是源于共情需求

随着年龄增长,心智成熟,能力增强,社会地位提高,共情社交会逐渐减少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心智尚未成熟独立,或是处在社会阶级相对底层,生活不如意时,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取情感上的联结和支持

人格和社会生存能力完善的人会逐渐减少共情社交行为,降低共情社交在社交中的占比,因为它对精神需求提供的支持并不稳定

理论上不存在长期的共情社交,长期的”共情社交”常伴随的是习惯,兴趣,适应性等.甚至不乏一些以共情社交为伪装进行筛选功利社交对象的现象

功利社交

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或是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实际上,功利社交不是因为成长习得的技能,而是成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趋利手段

孩童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趋利的社交行为,和共情社交不同,对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心智完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人会倾向于更为注重社交的”效益性”,即一段社交关系能给他带来怎样的利益,继续交往是否能产生期望价值

功利社交的两个基本前提

  • 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诸如语言,情感,物质,知识等都可以包括在这里的信息范畴内,这里认为交流的目的应该是交换信息,希望能获取信息,至少能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 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这里的价值水平不是狭义的社会地位等,应依据具体情况和个人评判标准而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可以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

社交边界

典型误区

  • 混淆社交边界,期望共情社交群体实现功利社交群体功能,认为共情社交产生的朋友做些事情为理所当然
  • 期望共情特性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注重自身实际价值/能力的增长,而将共情特性(礼貌,整洁)这种起锦上添花作用的能力过分重视

文章链接 https://fangzongzhou.github.io/2021/03/17/社会学/社交/